浏览数量:857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靖安小学 发布时间: 2022-12-07 来源:本站
聚焦跨学科学习 提升审美创造力
——栖霞区小学语文学科校本教研暨“区学科带头人”展示活动
相约冬日暖阳,教研吐露芬芳。2022年12月5日,久违的暖阳轻抚着冬日的校园,栖霞区小学语文学科校本教研暨“区学科带头人”展示活动在靖安小学开展。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周荣婷老师,龙小教育集团吴兴林副校长,集团教科室赵飞主任,靖安小学李林校长,东部共同体各家兄弟学校的教师代表,靖安小学全体高年级语文教师参加了线下研讨。其他老师在线同步参与。本次活动由靖安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卓明老师主持。
本次活动的三节课例分别由栖霞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沈敏老师和沈婷老师,栖霞区语文学科优秀青年教师张露执教。
第一节课由沈敏老师执教六上小古文《伯牙鼓琴》,这节课层次清晰,先从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进入本课的学习。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用好书上注释内容,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让学生在音乐中反复诵读,体会“知音难得”,初步了解“知音文化”。在课堂中,还注重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拓展。整节课,学生在音乐和诵读中反复品读、体悟,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语言魅力的感受。
第二节课由沈婷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两首古诗,教师从古诗中的四季导入,带领同学们走进诗文殿堂。“暝”字入手,让学生领会古诗所描写的特定时空;接着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古诗,圈画出诗人所描绘的景物和人物,引导学生明确诗句意思;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感悟古诗带来的画卷,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结合,并尝试通过朗读的变化表现动静的不同。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枫桥夜泊》一诗,最后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音乐欣赏深化诗句的情感,在《山居秋暝》歌曲中升华诗歌的内涵,学生在朗读、想象、欣赏、歌唱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感悟诗文之美。
第三节课由张露老师执教四下《1.古诗词三首》,教师多次让学生在“联结”中“发现”:一是将《宿新市徐公店》与《四时田园杂兴》联结,两首诗都有“篱落”“菜花”“蝴蝶”这三种意象,由此引导学生感受乡村诗歌的悠闲宁静;二是将课内古诗与课外古诗古文联结,让学生在群文中“温故知新”,了解乡村诗歌特点以及儿童诗表达的感情;三是由课堂联结到生活:张老师创设了生活情境“孩子回家会怎么跟妈妈讲扑蝶不成的事”,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想象“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情景;四是将语文学科与美术科学联结:首先让学生完成诗配画,其次在学习单上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夏天‘日长’”。学生在联结中比较、发现,获得了思维、审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积淀。
最后,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周荣婷老师对本次活动作总结指导。周老师引领现场参与教研活动的老师们紧扣“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这一主题进行互动交流,会场的老师们结合课例,深入思考,研讨氛围浓厚。
此次教研既是对任务群理念下古诗文教学的新思考,也是跨学科学习的一次新尝试。活动最后,周老师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给出三点要求:
一是遵循规律,重视诗词的朗读。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学习任务群背景下教师要把朗读贯穿于诗词教学各个板块,在解诗题、诵诗句、明诗意、品诗情、悟诗境中读出感情,抒发情感。
二是依标扣本,发展想象思维。在教学活动中要能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用好教材的插图和注释,结合教材资源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注重在品读中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三是聚焦跨学科,提升学科素养。课堂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呈现,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建立了完整的学习过程。
步履不辍,研无止境。以课标精神为引领的教学改革之路是研、学、思、行统一的过程,跨学科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核心素养导向下实现育人目标与课程转型的重要途径,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需要建立系统观念,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坚持素养导向的发展观。用行动推动语文教学,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用理念推进语文课堂,一定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